400-6900-222
当前位置:首页>>艺考资讯>>正文

国际排名1年蹿升200位!这所大学强势突围

来源:天籁教育 时间:2022-10-19 作者:艺考培训
喜报

在刚刚公布的2023年泰晤士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再创历史记录,共有11所高校跻身世界排名前200位。

四川大学首次闯进200强榜单,位列196名,与2022年排名相比提升超过200位!

▲数据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世界各大高校排名各有侧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以偏重于学术和科研为特点,主要根据五个方面的绩效指标对大学进行排名,分别是教学(学习环境);科研(论文数量、收入和声誉);论文引用(科研影响力);产业收入(知识转化);国际视野(学术人员、学生和研究),分别占比为30%、30%、30%、7.5%和2.5%。

从四川大学历年各项绩效指标分数看,2023年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其中,教学(学习环境)具体包括:

声誉调查:15%

师生比:4.5%

博士/学士学位授予比例:2.25%

博士学位数量/教学人员比例:6%

大学总收入:2.25%

四川大学2016-2023年“教学”指标分数

▲图片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

科研(论文数量、收入和声誉)具体包括:

声誉调查:18%

科研收入:6%

科研生产力:6%

四川大学2016-2023年“科研”指标分数

▲图片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

当然,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绝非仅靠一个或几个大学排名就能客观、全面体现。

可如果你近期经常关注中国高校发展资讯,会发现四川大学在近几年在各类评估、评价、奖项评选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例如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学校总体评价被评为“第一档”。首轮建设成效验收评价为:“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建设目标达成度高,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

人才培养方面,9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高校第1。64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七,线下一流课程门数居于榜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还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研方面,近五年学校牵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80项,居全国高校第8位;2021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个,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均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31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好奇,四川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一、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2017年,四川大学正式入选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制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提出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流的学科、产生一流的成果等以“十个一流”为核心的建设任务,用6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根据学校优势特色自设的6个学科为主干学科重点打造了12个一流学科(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体制上,四川大学设立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作为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一项新尝试。

从学校相关报道可以了解到,首席科学家全面要负责重点建设学科(群)的建设和管理,与学校签订重点建设学科(群)目标责任书,组织各重点建设方向责任教授开展工作,并接受国家、学校的考核评估。

首席科学家均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公认的学术影响力。

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分为学科(群)建设目标和建设期限;学校为重点建设的学科(群)提供的经费支持以及条件保障;建设期内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学科水平影响力及国际声誉等方面将要完成的具体指标(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科特色,还有一些其他标志性的学科建设的指标);学校对首席科学家的考核方式和奖励办法等四个部分。每个学科(群)在各重点建设方向设责任教授,责任教授向首席科学家负责。

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四川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多个学科跨入世界一流行列。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6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每个单项指标均获评“比较显著”及以上。

聚焦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该校确认将继续坚持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聘任33位首席科学家领跑重点学科发展,围绕14个一流学科(群)和一批超前部署学科,订下未来五年“目标责任书”,持续发力高质量人才培养、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

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四川大学全面推进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全方位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据介绍,该校自2010年起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探索与改革,其特点包括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

“小班化”的“小”字一方面体现在班级规模上,例25人编班的小班教学改变了“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可将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纳入教学设计中。另一方面,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对于“大学数学”这类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小班教学的课程,教师则采用“中班(少量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PBL、TBL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理念上体现“小”的特点。

“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行的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则打破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及应试教育标准化答案考试的模式。

“非标准答案”并非真的没有标准,而是“标准”超越了对学生“记住了多少”的衡量方式,检测的是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方式与能力,促使学生“脑洞大开”,激发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全过程学业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且原则上考核次数不低于6次,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高于50%,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强校战略

2022年3月,在四川大学召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光宪表示,首轮“双一流”评估最大的进展就是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扩充是取得一切成果的基础。

“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学校连续五年都从“双一流”经费中预算1亿多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学校还增加经费1亿元用于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四青”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如今每年用于人才引育的投入超过3亿元。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内人才数量成倍增长,学校新增高端人才400余人,国家级人才总数超过600人。

人才队伍建设也带动科研能力跃升。近五年全校科研总经费从19.6亿元增至33.5亿元,同时大力构建“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直接投资和拉动后期投资逾百亿元,成效显著。产生了一批“从0到1”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和标志性应用研究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川大贡献。

四、编后语

2022年初,随着四川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又迈入新阶段。

在学校今年6月召开2022年度工作布置会上,校长李言荣在介绍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中谈到,未来学校将更加突出高质量人才培养,在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文理工医全方位内培外引和用好各类人才。更加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医学+”“信息+”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未来我们对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绩还可以抱有更高期待。

天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