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900-222
当前位置:联合聚考>>考点解析>>正文

电影看无数部,影评练习无数遍,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好?

来源:天籁艺术学校 时间:2019-03-22 09:59 作者:艺考培训
喜报

高分影评80%的路数,你早就知道 ,做到文中这些功课你就可以娴熟驾驭。

影视评论命题无处不在:除了大家熟悉的影评文章写作,还有很多影片分析题目的考察。

中国传媒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以上为笔试考察,以专业类大学为代表的面试相关考察中,还进行影片分析问题交流考察,大多是在回答考官提问中涉及你所关注或喜欢的作品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在中戏与电影学院的面试中在这一方面还有专门的视听素质考察,这就是视听段落读解,或者视听思维能力测试。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影评的备考不能是简单的写作技巧及模式的训练过程,应该明确命题者或考官要通过影评考你什么,换言之,作为考生你应该明确影评这一命题的真实考察目的是什么。否则,你的努力会变得毫无价值。

要探讨命题者的真实目的,应该从了解影视评论的基本特性开始。

影视评论的对象是电影或电视作品,他们的共同的特质都是视听艺术,他们传播文化承载意识形态阐释作者观点的载体就是影像中的画面及声音。那么就不难理解,影视评论的基本属性就是影像分析,评论者应对影像画面、影像声音、及影像特有的叙事等方面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分析探究。当然电影电视中的文化成份同样也是分析的重要指向,这也就说明评论者在分析评判影视作品的传播内容过程中要结合文化分析,否则分析的文化品味无法得到提升,评论者的自身话语空间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同样,影视产业自身运作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也是要关照的。这就是影视评论的三个基本特性:影像分析、文化分析、产业分析。这三个特性也定位了评论者在未来影视分析的大致方向,也是衡量一篇影视评论是不是专业的重要参照。

考官主要的命题目的也是基于上述特性而设定的。

考察目的会根据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有所调整。比如,导演、编剧、影视制片、电影学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考察会有所区别。但其中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考察目的:考察考生的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

影评作为一种考察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你的文章分析或口头表达,来测试你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质。也就是说,影评的备考主要的功课就是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也只有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才能逻辑严谨地写出或说出独到的分析观点,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修养

编考影评对文化修养考察主要集中在生活积淀、文史哲基础、批评观三个方面。

生活积淀

生活积淀是考生物质生活经历与精神生活经历积累程度的一种衡量指标。

一般说,影评写作、影片分析、故事创作的质量都与生活积淀保持着紧密关系,换言之,考生的写作质量或答案质量与其生活积淀成正比,积淀越丰富质量越高。

在影视评论或分析中,生活积淀之所以很重要,这与创作者的创作素质有很大关系。一部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位创作者都是生活大师,否则很难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我们在观看分析理解一部作品时,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就无法真正与影视文本所显示出来的世界产生共鸣,比如我们在课上讲到的电影《万箭穿心》《入殓师》, 对这几部作品的理解都与你的生活相关联,否则理解只能止于浅层,无法企及作者的深层表述。

相反,只有自身的生活经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充分理解和阐释影视中的另外一个世界。

课上,我反复强调丰富的生活观察积累是评论者与导演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不能分割的,但是,今天我们探讨的生活积淀更多是精神生活经历积累,不是简单的停留在物质生活经历的积累层面上。这一点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二试自由陈述考察中有明确界定。这里的自由陈述不是单纯的自我介绍,而是考生的精神成长史的概述,这一概述重点谈的就是生活积淀中的精神生活经历。

我们这个专业在这一方面的考察要求,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不同,因为作为精神创造的影视创作和影视评论写作,更多的层面涉及到的是人的精神领域,而不是物质生活。

在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物质世界,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要分析探究的是物质世界活动中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无视或忽视这一点,你的观影过程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感触和思考的。

精神生活的积淀有赖于考生们积极参与到对大千世界的体验、感受和批评之中。经过不断地、反复地体会和思考,考生们自然会形成相应的对待人生的态度与观察世界的方式,这就是包括影评在内各项命题要考察考生的核心方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影片评论与分析中,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无疑是读解影像语言背后文本表达的一把钥匙。这是打开创作者精神之门不可或缺的工具。

拥有开放的、深刻的、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会有利于考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影视艺术创作现象的复杂性,影视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创作者(导演、编剧、摄影等)精神追求的丰富性,进而积极提升影评或分析答案的质量。

在中国文艺批评传统观点中也十分强调生活积淀对于评论者的重要性:

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刘勰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主张,只有广博的学问和丰厚的阅历基础才能有真知灼见。

在现当代文学评论史上,鲁迅先生在一篇文中指出,评论者应该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积淀和文化修养:

“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裸体画和春画的区别,接吻和性交的区别,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

文史哲基础

对编导考生或影评写作者而言,除了生活积淀之外,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基础,也是其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文史哲基础,影视评论写作者将永远停留在感性和经验的浅薄层面上,无法对斑驳陆离的影视艺术文化现象作出全面、深刻的剖解、分析、理解和阐释。实际上,优秀的评论者无一例外地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深厚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基础。比如:巴赞、德吕克、爱森斯坦、中国的夏衍等

尽管文史哲同等重要,但在面试或笔试中,考官首先强调的是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察。

与大多数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一样,把影评的写作者需要正视的对象,也大多是以叙事为主体的影视文本,也就是说在叙事性的一点上,文学与影视存在的存在着近亲性。由于对叙事体文本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神话、叙事诗、小说、戏剧等文体之上,影视的叙事显然必须要借鉴于文学叙事已有的概念方法和成果。

除此之外文学素养对于影评写作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针对影视文本的审美活动之中,尽管说,美并非仅仅体现在文学,戏剧,美术和音乐这些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之中,但是有关于审美的理论,却主要以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为依托并建立在这些艺术形式之上。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还直接体现在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方面,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自电影诞生以来,很多知名的影片都与文学有关系,比如:《月球旅行记》(1902)《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乱世佳人》(1939)《愤怒的葡萄》(1940)《罗生门》(1950)《伊凡的童年》(1962)《铁皮鼓》(1979)《紫色》(1985)《早春二月》(1963)《黄土地》(1984)等。

塔尔可夫斯基《伊凡的童年》

文学作品尤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人物、情节和内容,纵观中外影视发展史,文学为影视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于文学、戏剧和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对照比附的过程中,影视美学的艺术特征及其重要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确证和伸张,如果不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面对着这些文学大师的杰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评论过程中无疑你会感到很茫然无措的。

笔者在讲解陈凯歌的《孩子王》《霸王别姬》等作品时就反复重申文学素养对于分析的重要性。

阿城《孩子王》

跟文学素养相一致,影评的写作者的历史相关的素养,也是相当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历史的素养最直接体现是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有深度的,有价值的影视评论,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和采取的结局,拥有相对明确的价值判断,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每一部影视作品放置在它固有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相对全面而又彻底的分析和阐释。

与文学素养一样,历史素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取材,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仍然是数不胜数。其中还有很多是相当杰出的作品,比如说像阿贝尔。冈斯的《拿破仑》,格里菲斯另一部著名影片《党同伐异》,还包括大家熟悉的黑泽明的《七武士》,以及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当然还有塔尔可夫斯基《鲁勃廖夫》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历史作品,我们接下来要讲解的改编自张爱玲的《色戒》同样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毫无疑问,除非具备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真正读懂这影片所昭示的历史风云和人事变幻,才能真正抵达这些影片主创者所精心构筑的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

在这里笔者还特别推荐同学们细读一下王家卫的影片《一代宗师》,更加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与导演、编剧的深厚历史情怀有着极大关系。

《影片<一代宗师>背后的历史》 纪录片

哲学素养在影视评论写作者的文化修养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面对着哲学思潮背景下的影视文化思潮,面对着以思想性见长的许多影视作品,影视评论写作者必须拥有相对广阔而又深入的哲学基础和思辨能力,这在解读以法国电影为代表的一些欧洲艺术电影的影片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比如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法国电影新浪潮中了一大批的作品,应该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比如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还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对这些影片进行分析评论,可以选择多种路径,但是如果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观照导演及创作的话,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深入其内在的隐秘的。

同样在品鉴欧洲和日本许多电影作者影片的时候,也需要充分提高影视评论者的哲学素养,比如 黑泽明《罗生门》,伯格曼的《野草莓》,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等影片,评论者在对这些影片分析时,能与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和宗教怀疑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文章就会充分显示出理性思辨的深刻性。

评论观

评论观的考察相当于考试过程当中,考官对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查一样。只不过评论观相对于人文修养和文史哲基础不被人所关注,甚至说被我们所忽视,但是它的重要性应该是不亚于我们所提到的文化修养和文史哲基础。可以这么讲,不具备一定评论观的影视评论文章是不存在的,同样不具备一定的评论观的写作者也是无法写好影视评论文章的。

这也就是在影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面对自己熟悉的影片无法展开评写的原因所在。

评论观是对评论目的,评论标准和评论方式的认识和评价。考官对考生的评判并不是基于一个绝对标准,而是重点关注你在一方面的分析深入程度。比如,你秉承的是文本分析,那么你的深入程度、分析的独立性、观点的价值将成为考官评价的重要参考。

由于考官并不特别关注你的评论观的高低贵贱,因此,笔者不再费墨赘述。

影视评论观

影视评论观

天籁荣誉